當前,我國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啤酒消費市場,但值得一提的是,與成熟的工業化啤酒市場相比,相對小眾的精釀啤酒緣何走俏國內市場,引得資本的注意力,并紛紛意欲進軍該領域。
精釀啤酒市場漸成資本“新寵”
隨著夏天的到來,大街小巷、餐廳酒吧都少不了喝啤酒的人。然而,啤酒類品牌除了耳熟能詳的如燕京、青島、雪花、百威、嘉士伯等大工業企業生產出來的啤酒,另一種被稱為“精釀啤酒”的啤酒越來越受青睞。
所謂精釀啤酒,即手工釀造啤酒的意思。它區別于常見的工業啤酒,其獨特的原料配方和獨立的釀造工藝深受消費者追捧。不過,由于其源于歐洲,精釀啤酒曾是進口品牌的專利,過去,中國消費者只能在酒吧和進口商品超市才能買到價格不菲的精釀啤酒
在該啤酒愛好者眼中,由于精釀啤酒釀造工藝、配方、口味、原料都很講究,其個性化口感,是大批量生產的工業啤酒如百威、燕京、青島、雪花等品牌無法媲美的。一百種精釀啤酒,可以做出一百種不同的口味。這樣多性化、個性化的口感,深受追求品質和口味的啤酒消費者的認可與青睞,而國內的一些工業化啤酒雖然品類較多,但同質化非常嚴重,這已經不符合當下消費者追新的特點。
隨著市場對精釀啤酒認可度的加深,近年來,國內掀起了一股精釀啤酒熱潮,大大小小的精釀啤酒廠商和啤酒屋如雨后春筍一般涌現。越來越熱鬧的精釀啤酒市場,讓不少資本看到了其中的商機,紛紛進入該領域。
相對于工業化啤酒,精釀啤酒有著較高的利潤空間,因此資本紛紛發力精釀啤酒行業。有數據顯示,國內精釀啤酒毛利率和凈利率分別能達到50%和30%,大幅超過成熟工業啤酒市場的水平。
與之相對應的是,自2014年以來,我國啤酒市場連續20多年的增長勢頭戛然而止,呈現出疲軟態勢,2015年啤酒銷量仍舊繼續下滑。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啤酒行業產量4715.72萬千升,同比下降5.06%,減產251.41萬千升,該產量創近5年最低。而過去數年,進口啤酒數量猛增。
據了解,當前,不僅國內企業瞄準了精釀啤酒這塊“蛋糕”,國外一些啤酒廠商也紛紛進入中國市場跑馬圈地。資料顯示,僅2015年,百威英博便拿下了三個小型精釀啤酒廠,并以旗下鵝島精釀釋放進軍中國信號,推出鵝島IPA、312小麥艾爾和Honker艾爾三款精釀啤酒。而在此之前,并沒有任何一家國外的精釀啤酒廠商像鵝島這樣重視中國市場,并在中國設立分公司。
近年來,一些國內本土精釀啤酒品牌順勢而起。如南京高大師、京A、熊貓精釀、拳擊貓、牛啤堂、萊寶等等自主精釀啤酒品牌遍地開花。
除了這些本土自主精釀啤酒品牌外,國內一些大的啤酒企業,也相繼開拓精釀啤酒業務。其中,以珠江啤酒最為活躍,近兩年,珠江啤酒陸續推出多款精釀啤酒產品,除此之外,珠江啤酒日前再次發聲,根據啤酒行業發展趨勢,公司將大力發展精釀啤酒業務,并會因此而涉足與精釀啤酒業務開展有關的餐飲經營業務。不僅如此,珠江啤酒還宣布將于年底前在廣州建設一所精釀啤酒體驗中心。除了提供精釀啤酒消費以外,還可以由消費者自行制作精釀啤酒,以增加互動性。
大啤酒企業對精釀啤酒市場并不“感冒”
雖然已有不少資本進入精釀啤酒市場,但除了珠江啤酒在精釀啤酒市場意欲深耕外,其他國內多家啤酒龍頭企業雖然也有所行動,但只是象征性的出了一些相關產品。
作為全球銷量最大的啤酒品牌,雪花啤酒似乎對精釀啤酒市場并不“感冒”。據業內人士指出,雪花只推出過一個叫“臉譜”的高端產品,但從市場反應來看,該產品也并未取得好的效果。
雖然目前有不少大的啤酒企業也相繼推出一些精釀啤酒產品,但這些廠商并不情愿過多的將資金和精力投入到里面去,更多的只是“顧忌顏面”。因為,相對工業化啤酒,精釀啤酒整體市場"蛋糕"較小,精釀啤精釀啤酒占整個啤酒市場約5%左右的比例,而這5%里面,還有一半精釀是由國外進口的啤酒,這個數字,對大工業化啤酒來說,幾乎沒有多大影響。
更重要的是,從生產成本、生產效率以及周轉周期上看,酒要比普通工業啤酒成本高、時間周期長。對于大啤酒廠商來說,生產一款精釀啤酒產品不僅周期很長,賣出去的少,而且,高昂的生產成本以及宣傳推廣成本將是一筆不小的付出,這也是他們并不愿意生產精釀啤酒產品的重要原因。
但這并不意味著,大的啤酒廠商就會放棄或無視精釀啤酒這塊“小蛋糕”。他們會先讓那些小的精釀酒廠商們自己先"鬧一鬧",等待時機成熟后,通過高價收購的方式,將那些優質的小廠家或品牌收入自己的囊中。
我國精釀啤酒行業短板
縱觀國內市場來看,我國精釀啤酒發展時間較短,整個精釀行業,無論是人才、設備,還是技術等,都還存在著諸多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有關精釀行業的相關政策法規也沒能及時跟上,導致整個行業的發展良莠不齊。
然后,相比較國外市場,我國精釀行業還存在幾個短板,首先就是專業人才的嚴重缺乏。國外一些精釀企業的技術、設備、從業人員素質的優勢十分明顯,但國內的精釀啤酒行業,僅有少數從業人員為學習啤酒專業受過專業培訓,多數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
其次,是行業標準的缺失。我國國家啤酒標準并未對精釀啤酒做出明確定義。而美國釀酒商協會對精釀啤酒則有準確規范,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指年產量不超過600 萬桶,銷售額市占率低于3%;二是指不超過25%的股份由大型酒精制造企業控制;其三為所釀造的大部分啤酒的風味,都應該是從傳統的或者創新的原料與發酵工藝中獲得。
由于缺乏統一的規范,精釀啤酒在國內很難精確界定。當前,我國精釀啤酒市場的現狀是,啤酒品質的好壞,沒有一個統一標準,也沒有第三方機構去檢測,評估好壞。
對此,業內人士紛紛呼吁,精釀啤酒應盡快建立一個行業規范和準則,避免因行業過速發展、精釀概念過度使用,而使精啤這一品類被“玩壞”。